1969年8月29日,第一台网络交换机和IMP(接口消息处理器)被送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扩展阅读
第一个添加到Internet的网络设备是名为IMP的交换机,它在1969年10月29日发送了第一条消息,网络交换机比集线器更先进,但不如路由器先进。
1969年8月底,第一台IMP装箱。它的外形就像一台老式冰箱,约重400公斤,包裹在一层厚实的钢板外壳里, 达到了APRA提出的“军用指标”。为了抢时间,这台IMP由飞机空运至UALC 。有趣的是,尽管叮嘱过运输时绝不允许倒装,并让人写下“切勿倒置”的标记,可洛杉矶机场接货的人却发现,“切勿倒置”的字样必须倒着看。幸亏这台“军用品”坚固无比,没有因此发生故障。
1969年8月30日,第一台IMP乘班机从波士顿飞抵洛杉矶。UCLA Leonard Kleinrock教授领着一班人迎候在波特大厅门前,大伙七手八脚地将这个“小精灵”运送到3400房间,UCLA准备参加联网的主机一Sigma-7正静静地 “躺”在这一房间里。
1959年,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格卢什科夫向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一个详细的计划——其目标是创建全国性的网络中心OGAS,以重整对苏联武装力量及经济的控制
OGAS(俄语:Обще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автоматизированная система учёта и обработки информации,英语:All-State Automated System,全国自动化系统)是一项苏联的全国性网络工程。项目开始于1962年,在1970年被认定没有继续资助的必要。苏联为了建立类似互联网的全国性网络,做出了一系列尝试,OGAS是其中之一,但这些项目最终均遭失败。
OGAS的主要设计师是格卢什科夫。早在1959年,基托夫(Anatolii Kitov)就已经提出了用于改善经济计划制定的全国计算机网络,经济自动化管理系统(Economic Automated Management System),但这一提案被军方驳回,因军队不愿与民用经济计划者分享信息。
格卢什科夫提出的OGAS为三级网络结构:位于莫斯科的网络中心、约200个位于其他主要城市的中级中心以及约20000个位于经济重要部门的终端,这些计算机利用已有的电话设施进行实时通信。
同时各终端间也可互相通信。格卢什科夫进一步提出利用该系统废除纸币,改用电子支付的设想。因在1970年10月1日提出的经费申请遭到拒绝,格卢什科夫的计划未能付诸实践。
随后,在苏共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上,OGAS本有希望得到批准,但最后大会仅是决定继续拓展地方性的信息管理系统。格卢什科夫随后开始热衷于另一项网络计划,EGSVT,但最后该计划也未能得到批准。苏联的网络计划失败了,而美国人的ARPANET却取得了成功。
1956年3月,闵乃大、胡世华、徐献瑜、张效祥、吴几康等组成代表团参加在莫斯科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等四个研究所。
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家刚刚从战乱中恢复元气,百废待兴。就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令。发展经济,建设国防,特别是为研制两弹一星提供计算能力,迫切需要先进的计算工具。
1956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发展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四项紧急措施”,提出了“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战略,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张劲夫、杜润生、钱三强、罗沛霖、阎沛霖等在制定计算机技术发展规划时起了重要作用。
鉴于当时人才奇缺,很少人懂计算机,国家果断地采取了“先集中,后分散”的发展原则。以中国科学院为主,集中了当时二机部、总参三部、高教部、国防部五院等全国科研力量,共同筹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下称中科院计算所)。从1956年起连续举办了四期计算技术训练班,共培养了约700名大学本科水平的计算机和计算数学方面的专业人员,这些“种子”后来分撒到全国各地开花结果,成为我国计算机行业的骨干。
现在我国的国力大大增强,但面对计算机领域新的挑战,如高性能通用CPU、下一代网络、量子与生物计算等等,我们多么需要像前辈一样,不分单位、不分你我,发扬全国一盘棋的精神,集中力量办大事!回顾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创业史,我们不能不由衷地钦佩毛泽东、周恩来、陈毅、聂荣臻等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英明决策,不能不对开拓我国计算机事业的老一辈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
hnqyjy.cn 版权所有 (C)2011 https://www.hnqyj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20008086号-34